兰州天顺物流快递会到吗,海南第一长河?
海南第一大河南渡江。
一路向南问天阔,缘何命名“南渡江”
南渡江的命名不仅仅是地名学、民俗学的问题,而且也是历史学、民族学的话题。这条海南的母亲河原先并不叫南渡江,而是叫黎母水、黎母江、新安江、北冲溪(河)……
为什么同一条河流会有这么多迥然不同的名字?是什么时候这条海南的第一大河才命名南渡江?这一命名的历史依据又是什么?
查历代舆图,从西汉珠崖、儋耳二郡到东汉、三国朱崖州,从南朝的崖州到隋朝的珠崖郡,这些朝代的地图都没有标出江流名字。唐代岭南道崖州地图首次出现“舍城水”;宋朝广南西路琼州地图标名“黎母水”,元湖广行省乾宁安抚司地图标名“黎母江”。
翻阅海南现存最早志书《琼台志》,其中有二则南渡江资料。其一:“黎母水,《一统志》云:‘在府城东三里’”;其二:“南渡大江在县南十里顿林都,源自五指山流出,历临高、澄迈、定安三县境,沿流继会诸水至此入海。”《琼台志》成书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它对南渡江的记录与明代广东省琼州府地图的标注基本相同。《琼台志》是引用《一统志》记载关于“黎母水”的资料。那么,《一统志》又是那个年代的志书?
据郑吉雄先生《中国方志学的跨世纪展望》一文介绍:“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我国首次编纂《一统志》,凡5年而书成,共755卷,名为《大一统志》。尔后《云南图志》《甘肃图志》和《辽阳图志》陆续重修,并易名为《大元大一统志》。”
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编修《大明一统志》,丘濬《拟进大明一统志》有“《大一统志》之述于元,泛而失实”的评论。很明显,《琼台志》所引用的《一统志》是明代编修的志书,它记载与元代湖广行省乾宁安抚司等地图对南渡江的标名基本相同。
南渡江得名始于明初,此前这条大江的叫法各不相同。清《雍正初修大清一统志》基本按照明代分段命名,即发源地白沙、儋州段叫黎母江;流经临高段叫大江,流经澄迈段叫新安江,流经定安段叫建江;流经琼山段“县南六十里为白石溪河,又东南十里为南渡江,又五里为博(北)冲河口”。尽管不同年代叫法不一,但最终还是统一名称叫“南渡江”。
阿富汗跟古代中国到底有什么关系?
阿富汗虽然是中亚国家,但却与我国通过“瓦罕走廊”直接接壤,而“瓦罕走廊”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正是由于这种天然的地缘关系,使得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抵达阿富汗北部,到清朝与杜兰尼帝国彻底断绝往来,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王朝与阿富汗的关系虽然在不断变化,但却始终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那么,阿富汗与历朝历代中原王朝的关系,到底如何呢?简单来介绍一下。
△阿富汗通过“瓦罕走廊”与我国接壤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抵达阿富汗北部阿富汗早年隶属于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一分为三,阿富汗隶属于东部的塞琉古王朝,后于公元前250年前后独立,建立了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也就是我国古代史料中提到的大夏或吐火罗。
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为了对付北方匈奴,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共约夹击匈奴,但张骞穿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虏获,直到元光六年(前129年),张骞才逃出匈奴控制区域。
不过,此时阿富汗地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本居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被匈奴击败,遂西迁至阿姆河流域,并于前140年至130年左右征服大夏国。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骞在经过车师国后,便折向西南,越过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到达了巴克特里亚,即今天的阿富汗的北部地区。张骞在此地逗留了一年多的时间,详细考察了这里的政治、经济、历史等情况。
后来,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度奉命出使西域,在抵达乌孙之后,便又派出副使出使了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开拓了丝绸之路,而其留下的大量文字记载,则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王朝与阿富汗来往的最早记录。
《史记·大宛列传》有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
根据史料关于大夏的记载来看,早在张骞出使大夏之前,阿富汗地区便已经与我国有了商业往来,原因是张骞在蓝氏城(巴克特拉)见到了来自于四川邛都邛山的竹杖和布匹,由此猜想应该是经印度流传至此的货物。
为此,汉武帝还命张骞以蜀郡、踺为郡为据点,分头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不过始终难有进展,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由于哀牢人归降,这才寻找到了通过缅甸,进而经印度前往阿富汗的道路。
东汉至南北朝:双方往来仍然紧密,以僧人来往最为密切当中原大地在经历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的乱世之时,阿富汗地区形势也再度发生变化。从公元一世纪初,大月氏五翕侯之一的贵霜翕侯部落逐渐崛起,并开始统一大月氏诸部,之后迅速扩张为强大的贵霜帝国,建立起了西起咸海、东至葱岭,横跨中亚和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强大国家,阿富汗地区也被囊括在内。
而从西汉末期以来,便有不少大月氏、安息、印度和康居等国的僧人东来中国传教。根据《三国志·魏志》记载,贵霜王朝曾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派使者向西汉博士弟子景卢教授“浮屠经”,这是正史中关于印度佛教最早经阿富汗传入我国的记载。
此后,来自阿富汗地区的著名高僧支娄迦谶、支曜、支谦、昙摩难提此云法喜、华言寂友、佛陀摩者等,都在翻译佛经、注经、传经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甚至有不少佛经便是直接通过阿富汗传入我国。
不过,双方官方的往来,最初却不怎么愉快。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使得贵霜帝国国力大增的贵霜王阎膏珍,为了谋求控制西域,便通过遣使贡奉珍宝、异兽,欲求娶汉公主的方式探查汉朝虚实,却没想到班超根本没有上报朝廷便予以了拒绝,贵霜王一怒之下起兵东进,结果惨遭战败。眼看东汉强大,贵霜王不敢再造次,奉贡与赐赠如故,两国遂建立友好往来关系。
到了三国时期,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贵霜王波调派遣使臣出访洛阳,馈赠方物,魏明帝曹叡则赠予波调“亲魏大月氏王”称号。
而从东晋时期开始,随着中原佛教的逐渐兴盛,一些中原高僧已经不满足于被动传经,遂开始主动前往“西天取经”。例如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山西襄垣高僧法显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从长安出发,西度流沙,越葱岭,到天竺求法,法显后于东晋元兴元年(402年)抵达那揭国的醯罗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和喀布尔之间)。
而根据《魏书》的记载,在北魏太武帝年间,则有阿富汗商人抵达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向中国人传授了制造琉璃的技术。于是,随着中原开始生产琉璃产品,曾经被人视若珍宝的琉璃品,“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后来,随着贵霜王国的衰弱崩溃,最终于五世纪上半叶被从北方袭来的嚈哒人所灭,阿富汗则成为了嚈哒汗国的统治中心。而在北魏、西魏、北周时期,在北魏太安二年(456年)至北周明帝二年(588年)间的132年,嚈哒汗国曾先后14次派遣使节前往平洛阳和长安出使,同时也曾偶尔与南朝的南梁等国交往。
与此同时,嚈哒汗国对于从中原前往印度求经的僧人,往往也是大开方便之门,例如北魏宋云曾于518年至522年自洛阳前往印度求经,在途径阿富汗地区时,正式凭借嚈哒王的诏书,才得以使其顺利通行莫国。
唐朝:曾对阿富汗实行统治,后因国力衰退失去挟制嚈哒汗国后来被萨珊王朝和西突厥联合所灭,双方本约定以阿姆河为界瓜分其领土,但最终西突厥夺取了其所有领土。唐朝贞观元年(627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派长子于吐火罗(今阿富汗)建立突厥人的王朝。
唐朝显庆二年(657年),唐朝攻灭西突厥,吐火罗的突厥王朝向唐朝称臣,唐置月氏都督府于此。此外,大唐还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至咸亨五年(674年)封流亡来唐的波斯末皇之子卑路斯为波斯皇帝,设置波斯都督府于波斯东部与阿富汗境内。唐朝凭借着对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统治,使得自西汉以来的丝绸之路达到了巅峰。
而几乎在同一时期,中东的阿拉伯人也迅速崛起,其详细占领了整个北非和西班牙,向东则吞并了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之后阿拉伯人开始挑战大唐的威严,并于开元三年(715年)联合吐蕃进攻中亚锡尔河的国家拔汗那,但却被唐军击败。此后,唐朝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愈加激烈。
天宝十年(751年)四月,为了遏制阿拉伯人东进,高仙芝率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自安西出发,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于同年七月抵达并围攻恒罗斯城,而早已准备进攻安西四镇的阿拉伯人,则立即组织了十余万军队赶往战场。
高仙芝率领的唐军与阿拉伯军队在恒罗斯河两岸相持五日,由于葛逻禄部众的临阵倒戈,唐军陷入夹击之中,高仙芝最终战败,只余数千人撤回。此后,随着唐朝内部“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彻底失去了对阿富汗的控制,葱岭以西的西域诸国开始尽皆归于阿拉伯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
此后,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国力急速衰退,对于西域和中亚的控制力再也没能恢复。与此同时,阿巴斯王朝霍拉桑总督塔希尔则建立了塔希尔王朝,领有中亚北部、河中、阿富汗地区,形同独立。
明朝:帖木儿时期差点开战,帖木儿死后交往甚密自唐朝以后,由于后世王朝对西域掌控力的下降,正史中关于阿富汗地区与中原王朝之间的交往记载,开始逐渐减少。虽然民间双方仍有来往,但大多只记载于文人笔记之中,例如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
△帖木儿
元末明初,就在中原大地上改朝换代,大明王朝建立的同时,帖木儿也夺取了西察合台汗国的政权,建立了帖木儿帝国,此后帖木儿帝国不断扩张,包括阿富汗在内的大片领土被囊括在内。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帖木儿的使者第一次抵达明朝,而帖木儿帝国也成为了第一个承认明朝政权并向明朝派遣使团的国家。此后,双方来往日益密切,帖木儿甚至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向明朝上表自称“臣帖木儿”。
帖木儿帝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马匹,其次是骆驼、玉石及刀剑等物。中国与之交换的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等。除了官方的朝贡贸易外,民间的贸易和交往也频繁起来。
不过,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开始,双方的关系却开始紧张起来。这一年,是史料记载的明朝第一次派遣使节出访帖木儿帝国,但帖木儿却扣留了使者傅安,而次年则是帖木儿最后一次向明朝遣使纳贡,此后双方一度断绝往来。
建文四年(1402年),帖木儿在击败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土耳其、伊朗之后,感到已无后顾之忧,而又得知大明正陷入“靖难”的内乱之中,帖木儿开始准备对明朝用兵。永乐元年(1403年),觉察到异样的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者责备帖木儿不来朝贡,帖木儿则扬言要征服明朝。
永乐二年(1404年),帖木儿开始率领大军东征,而明成祖朱棣得知帖木儿出兵的消息后,于永乐三年(1405年)诏命甘肃总兵宋晟加强守备。然而,就在帖木儿帝国与明朝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帖木儿却于永乐三年(1405年)2月病逝,此后由于帖木儿帝国内部陷入争权夺利,这场战争最终未能打响。
帖木儿去世之后,其指定的继承人长孙皮儿·马黑麻因远在阿富汗,结果导致另一个孙子哈里勒窃取了汗位,之后皮儿·马黑麻争夺汗位失败,退回阿富汗后被部下所杀。之后,帖木儿的第四子沙哈鲁以为皮儿·马黑麻报仇为名夺取汗位,但由于西波斯被土库曼人的黑羊王朝所灭,其统治区域仅限于河中、阿富汗和波斯东部(即哈烈国)。
沙哈鲁夺取汗位后,释放了被扣押的明朝使者傅安。永乐八年(1410年),明朝派遣的使团抵达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市),而哈烈国自赫拉特派遣的使者也抵达明朝。此后,两国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和永乐十七年(1419年)曾两次派遣大规模使团互访,于是便有了使团的典书记陈诚所写的《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也有了哈烈国使团随员哈吉·盖耶索丁所写的《沙哈鲁遣使中国使廷记》。
此后,哈烈国与明朝交往日益密切。宣德七年(1432年),明宣宗还曾要求沙哈鲁为中国商旅经过哈烈国时提供便利和保护,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也向哈烈国提出了这一要求。天顺七年(1463年),明朝派都指挥海荣、指挥马全出使哈烈,而这则是明朝最后一次出使哈烈国。
后来,由于明朝对西域掌控力度的下降,而帖木儿帝国又被乌兹别克族建立的布哈拉汗国攻灭,虽然帖木儿的后代又建立了莫卧儿帝国,阿富汗一度也隶属于该帝国,但由于双方却已经丧失了往来通道,导致两国交往此后少见于史料。
清朝:两国关系极为紧张,短暂来往后交往中断清朝建立之初,阿富汗地区尚处于分裂状态。直到乾隆二十年(1747年),普什图人中的阿布达里部落萨多查伊部首领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建立了杜兰尼帝国,而杜尼兰帝国也是阿富汗历史上的第一个独立政权,其鼎盛时期领土包括了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东北部和印度旁遮普东部。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历经多年苦战,终于击败了准噶尔部,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完成了对天山南北的统一,再一次将中原王朝的势力延伸至了帕米尔高原。而与此同时,阿富汗的杜兰尼帝国也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了这里,中原王朝与阿富汗的交往才再度建立。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六月,清廷接到了阿富汗欲派遣使臣入贡的消息,为此乾隆帝下令沿途各省对待阿富汗使团“预备筵宴,陈设戏具”,甚至准备派遣专使随同阿富汗使团回访该国。不过,乾隆却显然小看了杜兰尼帝国的野心。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阿富汗使臣抵达京城,不仅拒绝向乾隆行跪拜之礼,而且在递交国书时,大肆吹嘘自己军队在北印度取得的胜利,标榜国王艾哈迈德的武功,显然对清朝有着恐吓之意。于是,乾隆便安排杜兰尼帝国的使臣观摩了八旗军队的演兵和操练,同样希望通过阅兵展示自己的武力,以达到威慑的目的。
在阿富汗使臣回国之后,清廷出于面子,虽然仍将其列为了清朝的藩属国,但乾隆却评价阿富汗“并非明理之部落”,“非安分守己之辈”,并下令西北严守边境,至此,清政府已将阿富汗视为新疆安全稳定的重大潜在威胁。这次不愉快的交往,导致双方的关系一度中断。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巴达克山国王素勒坦沙向向清廷求援,表示阿富汗不断对自己进行袭扰,希望清廷能够出面调停并派兵支援。然而,乾隆认为素勒坦沙向来居功自傲,如今局面是自讨苦吃,再加上清廷于南疆驻军有限,于是拒绝了巴达克山的请求。此后,阿富汗屡次对巴达克山进行侵犯。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失去了清朝援助的巴达克山王国最终被杜尼兰王朝所灭,由于巴达克山乃是西域的重要屏障,且是清朝在中亚最早的藩属国,因而此事导致清朝在中亚的威望遭受了沉重打击。有鉴于此,清朝彻底断绝了与阿富汗的往来。
在素勒坦沙政权覆灭之后,阿富汗杜兰尼帝国实际上取代了清朝,成为中亚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不过由于杜兰尼帝国内部动荡,这种局面很快便又宣告破灭。此后,当杜兰尼帝国的建立者艾哈迈德去世后,整个帝国便又陷入了混乱之中。
此后,随着十九世纪沙俄和英国势力的侵入,阿富汗的生存空间再度不断缩小,并最终沦为了沙俄和英国博弈的战场。与此同时,清朝不仅彻底丧失了在中亚的影响力,其自身也持续陷入近代以来的动荡之中,两国之间的来往自然也就此中断。
还有哪些厉害的女性人物?
“厉害”一词有点语焉不详,因为厉害可以有多个方面的,只说厉害让人不知所以。不过从题主以武则天来为例,可以知道应该找是政治上比较厉害的人,而且武则天是皇后、太后又到女皇,所以应该按照这个标准来找,但是女皇历史上只有武瞾一人,因此只能找接近的“无冕女皇”,她们或是临朝称制,或是摄政、训政,掌握最高权力。除了武则天还有这样四位:
中国第一个皇后——吕雉
吕雉是刘邦老婆,也是第一个皇后,刘邦死后成为太后,史记中有吕太后本纪,可见是拿她当“女皇”来对待的。实际上也是如此,她临朝称制16年,几个幼主是完全的傀儡,生杀予夺大权都在她手里。和武则天类似,她死后,诸吕作乱,则天皇帝是诸武作乱,但是都被平定。
中国第一个女改革家——北魏冯太后
大家都比较熟悉北魏孝文帝改革,特别是迁都洛阳和推进鲜卑族汉化。而其实这一改革的真正推手是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堪称中国第一个女改革家,她还诛杀权臣乙浑,两次临朝称制,是以为杰出的巾帼英雄。
一生经历六位帝王——萧燕燕
也就是辽萧太后,名萧绰,萧燕燕,熟悉评书杨家将的应该对其不陌生。历史上她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女政治家,她当政期间称为“承天后摄政”时期,重用汉族士人,消除蕃汉不平等。她还是位军事家,正如《杨家将》中所描述,当然她没有那么穷兵黩武。
把控朝政达48年——慈禧太后那拉氏
这位大家就比较熟悉的了,她不如前几位的地方是没当过皇后,只当过贵妃(懿贵妃),母以子贵成为太后。但是她厉害的地方是比前几位执政时间都长,两次垂帘听政,戊戌政变后还进行了训政,一直大权在握,同治光绪只是她的傀儡,1908年她去世。
大明第一战将徐达的死因是什么?
徐达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一生共有四子四女。徐达死后,长子被囚,二子善终,三子早卒,四子被杀。长女做了皇后,次女和四女做了王妃,三女出家为尼。
徐家子女,之所以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局,主要是和历史上那场靖难之役有关。
徐达出身底层,少年时就和朱元璋相识,而且关系极好。后来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之后,徐达便开始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朱元璋从一个起义军小头领,逐渐发展成江南最大的割据政权,直到统一整个江南,建立明朝。而徐达则成为朱元璋麾下最得力的大将,替朱元璋打赢了很多艰难的战事。明朝开国的时候,徐达被评为武将中的第一功臣。
再之后,徐达又率领明军进行北伐,逼得元顺帝不得不逃出大都。这一仗,不光确立了明朝大一统王朝的正统地位,同时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徐达输了,明朝政权最多只是一个地方政权,和当年的东晋朝廷一样,偏安一隅。中国说不定又会延续上百年的南北对峙局面,那样的后果,是很难想象的。
更为难得的是,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徐达不仅做到了功成,还做到了身退。
徐达虽然功劳极高,却从不自傲,也不在军中建立自己的小山头。再加上徐达是从小和朱元璋一起长大的,又是一路拼杀过来的,所以朱元璋对徐达是极其的信任。哪怕后来朱元璋大肆杀戮朝中官员,但对徐达却始终信任如初。
这里要多说一句,朱元璋在历史上虽然一直是嗜血的形象,尤其是著名的洪武四大案当中,朱元璋更是株连了大量的明朝官员,搞得那时候当官是个风险更大的工作。但实际上,朱元璋每次杀人,背后其实都有很深的政治原因。
比如空印案,是当时朱元璋为了治理贪腐,清理前朝官员。因为明朝刚刚开国的时候,文官特别少。尤其是徐达北伐的时候,打下来的地盘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文官去治理。所以当时朱元璋没办法,只能继续任用前朝官员。但是在这些前朝官员心中,明朝只是一个外来户,元朝才是正统。这些官员本身,就是一个不安定因素。而且这些元朝官员,深受前朝的腐败影响。到了明朝之后,贪腐的习气仍是十分严重。所以等到后来明朝先后举行了几次科举,有了足够的文人做官以后,朱元璋就开始对他们大下杀手了。
至于郭桓案,其实原因也大致差不多,都是为了治理贪腐。
而胡惟庸案,则是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清理相权。蓝玉案则是为了清理军中积弊,给后来的朱允炆铺路。
从本质上来说,朱元璋其实并不是个嗜杀之人,只是因为没办法才不得不杀人。但对于朱元璋来说,徐达则是他可以完全信任的人。徐达追随他的时间够久,又不在朝中、军中搞山头主义,同时还很懂做人,懂得放权。这样的徐达,朱元璋实在是没理由去杀他。
而且,为了巩固群众,朱元璋还和很多开国功臣结亲。作为开国武将之首的徐达,自然更是朱元璋重点结亲的对象。徐达的大女儿,在洪武九年的时候,嫁给了朱元璋的四子朱棣。次女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十二子朱桂。三女据说被朱棣所仰慕,但是因为不想和姐姐抢位置,所以主动出家了。四女则是嫁给了朱元璋的第二十一子朱楹。
至于四个儿子,朱元璋也是极力地提拔栽培,甚至比老徐自己对孩子的前途还要上心。
在看到自己的子女都过得不错之后,徐达终于彻底放下了心。洪武十八年,徐达病逝,朱元璋追赠中山王,赐葬钟山。
这里要多解释一下,在野史当中,徐达是被老朱给弄死的。野史传说,徐达征战北平时得了背疽,后来这个病一直就没有去根。老朱当时很忌惮徐达,所以特意赐徐达烤鹅。背疽这个病是不能吃烤鹅的,所以徐达一看到烤鹅,就知道朱元璋是想自己现在马上死。所以徐达为了后代,当下吃了烤鹅,病发身亡。
但这件事,一直都只记载于野史当中,可信度极低。史学界对于徐达死因的判断,还是以自然病死为主。不过,不管怎么说,徐达死后,老朱对徐家的子女还是很不错的,也算对得起徐达。
所有的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徐家不争权,老朱很放心,以后两家可以世代交好,徐家可以福泽绵延。
但是。
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这一年,太子朱标死了。
朱标的死,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朱标在世的时候,朱元璋对朱标这个太子特别满意,所以根本就没有任何后备人选。而且朱标又是暴毙,老朱此时又年事已高。所以继承人这个问题,就瞬间凸显出来了。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有两种选择。一是选儿子做继承人,二是选孙子做继承人。除了朱标之外,老朱还有二十多个儿子。而且这些儿子当中,大多数也都比较有才能,不至于后继无人。但老朱大概是太过喜欢朱标,所以最后,老朱破天荒的决定,直接跳过自己的儿子,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即位。
但这样一来,另外一个问题就又来了。
朱允炆实在是太过年幼,也没什么资历。就算老朱愿意把皇位传给他,能不能坐得稳,也是一个问题。尤其是那些开国老臣,朱元璋很担心未来朱允炆上位以后,难以压制他们,形成主弱臣强的局面。
既然没有万全之策,那就继续杀人吧。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谋反为名,将大将蓝玉处死,并且牵连了大量的军中武将,包括很多开国功臣。被株连处死的总人数,超过1.5万人!
毫不客气地说,当时明朝军界,所有擅长进攻的武将,几乎都被朱元璋给杀空了。然后,老朱又把所有的儿子全都派往边疆,去替朱允炆站岗。
老朱本以为,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朱允炆坐稳皇位。殊不知恰恰是他的这个做法,最后害了朱允炆。
不久之后,朱元璋病逝,朱允炆上位。
朱允炆登基之后,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藩王尾大不掉的局面,所以朱允炆只能开始削藩。但朱允炆这个人,想法很好,能力却有限。结果最后削藩削到一半,就搞得身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直接起兵造反了。
然后,就是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当中,因为老朱先前已经杀光了武将,导致朱允炆基本无人可用。兵虽多,但却无将,所以最后也就没打过朱棣。最终,朱棣打进了南京城,朱允炆不知所踪。
这场靖难之役,对于徐家的四子四女来说,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徐达的长子徐辉祖,继承了老爹徐达的爵位,在军中颇有声望。靖难之役开始后,徐辉祖作为朱允炆手下极少数勉强还能打仗的将军之一,一直在最前线和朱棣战斗。后来朱棣打进南京,活捉了徐辉祖。因为徐辉祖是徐达的儿子,而且算是朱棣的大舅哥,所以朱棣没有杀他,但也将他囚禁在私宅当中。五年之后,徐辉祖病逝,也有人说是朱棣令他自裁而死。
徐达的次子徐膺绪,受老爹余荫,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在靖难之役当中,徐膺绪选择了退避,没有参与这场战争。既没有帮朱允炆,也没有帮朱棣。最后,徐膺绪成了徐达四子中,唯一一个善终之人。
徐达三子徐添福早卒,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记载。
最惨的是老四徐增寿。靖难之役的时候,徐增寿也在朱允炆这边做官,但却心向朱棣,所以经常向朱棣传递情报。可惜的是,徐增寿这种行为,最后被朱允炆发现了,结果被朱允炆当廷亲手诛杀。
相比四个男丁,徐达的四个女儿就比较幸运了。徐达长女因为嫁给了朱棣做世子妃,靖难之役后,朱棣做了皇帝,徐氏也就成了皇后。后来徐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高炽,在朱棣死后还登基做了皇帝,就是历史上的明仁宗。
徐家在靖难之役后能够保存下来,大抵也是徐皇后的功劳。
徐达次女嫁给代王朱桂,夫妇二人皆善终,
三女徐妙锦,因为不想和姐姐争宠,出家为尼,善终。
四女嫁给安王朱楹,无子嗣,但同样善终。
徐家的四子四女,结局各有不同。他们的经历,可以说是完全被当时的时代大潮所裹挟。不过最终,徐家的结局还是不错的。长子虽然被囚禁致死,但爵位却传了下去。而四子因为曾经帮助朱棣,被朱允炆当廷诛杀,最后也被朱棣封了公爵。
在整个明朝,徐家是唯一一个一门两公爵的家族。而且后来的皇帝身上,也都有徐家的血脉。这个结局,已经算是极好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