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物流快递驿站赚钱吗,为什么王守仁可以平定宁王叛乱?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最奇葩、最荒淫的皇帝,他常年深居后宫,骄奢淫逸,沉溺在“豹房”中流连忘返,不思打理朝政。于是,有几位实力雄厚、不太安分的藩王便谋划取而代之,其中最野心勃勃、闹得最凶的就属封在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由他发动的叛乱史称“宸濠之乱”。
其实,宁王朱宸濠比武宗朱厚照好不了多少,两人也算一丘之貉。史载,朱宸濠自幼性格轻浮,耽于享乐,但他这人生性狡黠,很善于伪装,在人前总是装出一副温文尔雅的文士做派,还广泛结交社会名流,给人以尊重人才 、礼贤下士的好印象。宁王见武宗朱厚照昏昧不明,野心逐渐增长,他大肆行贿权阉刘瑾,极力拉拢兵部尚书陆完,向朝中有势力的大臣献金献宝,还谄媚武宗,投其所好,一掷万金。
正德八年(1513年),有一位善看风水的先生到南昌拜访宁王,见面就说宁王骨骼清奇,相貌不凡,而且他告诉宁王,南昌(明朝称洪都)这地方自古地灵人杰,尤其在城东南一带,隐隐有王气。朱宸濠听罢大喜,立刻出资在城东南修葺了一所书院,取名“阳春书院”,其用意是以其承接王气,从此以后,朱宸濠坚定了反叛的决心,加快了密谋叛乱的步伐。
宁王朱宸濠像
朱宸濠突然起兵叛乱,攻城拔寨,声势骇人宁王一心想谋反,每天跟一位叫刘养正的举人暗室密谋。刘养正自己想借宁王飞黄腾达,于是天天向宁王灌输赵匡胤黄袍加身、明成祖靖难夺权的故事,恭维他有拨乱反正之才。他还积极帮宁王策划进军路线 ,偷偷打造兵器,制作铠甲,训练士卒,公然以“军师” 、“丞相”自居。
明朝的锦衣卫、东、西、内行厂等特务组织非常厉害,堪称无孔不入,按理说宁王如此肆无忌惮的策划反叛,早就被他们侦知并报告皇上了,明武宗不可能长期被蒙在鼓里。但宁王耗费重金将朝中文武大臣、宦官、厂卫头子全部拿下,那些人百般袒护宁王,极力替他掩饰谋逆痕迹,所以宁王紧锣密鼓地准备了六年,明武宗对此仍然一无所知。
直到正德十四年(1519年)夏季,宫里两股势力闹起了内讧 ,斗得不可开交,其中一派的宦官头子张忠将另一派头头钱宁勾结宁王阴欲谋反的实情向武宗告发。一些大臣也乘机上书,揭发宁王图谋不轨。明武宗这才恍然大悟,下诏削去宁王兵权,并派人在京城四处搜捕宁王派来的细作。
这年六月十三日,有漏网“侦卒”从京城匆匆赶回,向宁王报告了京中有变,宁王大吃一惊,立刻召刘养正商议对策,两人觉得事不宜迟,遂决定铤而走险,孤注一掷。
王阳明(守仁 )画像
次日,宁王以庆贺自己生日为由将地方官全部请入府里,突然当众宣布:“太后有密旨,命我入朝监国”!大家这才明白,所谓的“监国”,其实就是造反夺皇位,有两个地方官立刻站出来表示反对,宁王不由分说,令人将二人拖出去砍了,随后率六万兵马(还有十万一说) 顺流而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九江、南康。 宁王造反,兵势汹汹,一时间,江南鼎沸,京师震动,人心惶惶。
南赣总督王守仁决定直捣叛军老巢南昌,乱其军心,断其归路宁王起兵后顺江东下,势如破竹,迭克名城,各州府官员皆畏敌如虎且提心吊胆,生怕宁王率军攻击自己的地盘。
在整个江西地区,只有一个文弱书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宁王叛逆,他就是负责南赣军务的都御史王阳明。他向全国发布檄文,声讨大逆不道的宁王,同时积极组织地方部队,准备讨伐朱宸濠叛军。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所以世称王阳明,他是明代著名学者,“心学”的首创者,他可不是那只知埋首书斋的书呆子,而是一向主张经世致用,他为人耿直不阿,当年刘瑾专权,迫害忠良,他不顾人微言轻,站出来替含冤负屈的戴铣说了几句公道话,被恼羞成怒的刘瑾当众责打,还将他贬往贵州修文龙场驿做驿丞;刘瑾还派杀手想在途中杀掉王守仁,王察觉到危险后在杭州写下“绝命诗”,把衣物、鞋袜扔在江边,伪造自杀现场后方才逃过一劫。他于龙场悟道后,成为冠绝古今的一代心学大师,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圣人”。
宁王指挥叛军围攻安庆,王阳明不去救援,却挥师直捣南昌......王阳明见江南各地突起战火,百姓被叛军拉入了苦难的深渊,深感责任重大,决心要平息这场叛乱。从江西到北京,山遥水远,如果派人进京通报自己的战略意图与战术主张,一去一返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兵贵神速,于是他决定先干再说,出敌不意,出奇制胜。
七月,宁王率大军顺流东下,声称直取南京,占据江南,再直扑北京,路过安庆时,本无意攻取,谁知安庆知府伍文定率守城将士在城头对路过的叛军擂鼓大骂。朱宸濠被激怒,命大军停下来,开始围攻安庆城,谁知守城军民浴血奋战,抵抗坚决,久攻不克。
此时,王守仁和吉安知府已经集结各州府人马,聚集在樟树镇商量用兵计划。有人主张增援安庆,王守仁却力主往攻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起兵后攻克了九江等好几座重镇,信心爆棚,遂命大军倾巢而出,南昌的防守异常空虚。王守仁说服大家,兵分三路,神不知鬼不觉的开至南昌,同时向四门发起攻击。留守南昌的叛军没有料到明军敢来偷袭,仓猝间开始抵抗,却因人手不足而顾此失彼,没打多久便信心崩溃,纷纷开城投降,南昌城很快被收复,宁王府在混战中被烧作一片废墟。
南昌被王阳明攻破,宁王朱宸濠方寸大乱,屡出昏招,兵败身死宁王在安庆城下听说南昌失守,有些懊悔加失魂落魄,于是不听刘养正等部下的劝阻,率大军撤围回救南昌,准备和王阳明决一死战,两军在黄家渡一带遭遇、对峙。第一天,王阳明派伍文定设伏,随后发起攻击,歼敌两千余,挫败了宁发发起的第一波反扑。
第二天,宁王命将战船结成方阵,全力抵御王阳明部发起的进攻。王阳明却率战船从四面围了上来,还命小股奇兵发起火攻,火借风势,刹那间,宁王船阵都起火燃烧起来,船只被铁链绞着一时又无法散开,火势迅速蔓延,就连宁王的座舰也遭焚烧,叛军死伤惨重,大败亏输,宁王朱宸濠只得束手就擒。
王阳明没有动用朝廷的一兵一卒,只用地方杂牌部队就迅速将宁王叛乱平定。
宁王叛乱被平息,而明武宗却兴致正浓。他封自己为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率大军南征,五个月后才抵达南昌,一路纵兵大掠,滥杀无辜,尽兴后,他才下令把朱宸濠打入囚车,由自己亲自押解回北京,表示是自己平息了叛乱,并亲自活捉了宁王。
明武宗下令将宁王朱宸濠凌迟处死,挫骨扬灰。平定宁王之乱都是明武宗的功劳,王阳明依旧在江西做他的南赣巡抚。
不久,武宗病死,世宗朱厚熜即位,才提拔王阳明当了南京的兵部尚书,后来还封了建昌伯的虚爵,但仍然是有职无权,和他超强的能力不相符。王阳明是明朝大哲学家,晚年隐居在家乡余姚的阳明洞,著书立说,教授弟子,所以世称“阳明先生” 。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安史之乱本来有多次机会提前平定?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
唐廷反击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应变之策。[20]唐玄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唐朝的精锐边军大多还没有赶回,高仙芝、封常清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而且还没有经过训练。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安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将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立即上书玄宗,认为:安禄山久习用兵,今起兵叛乱,不会不作准备,一定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我们,如若进兵,正好中计。况且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官军凭借潼关天险抵挡他们,利在坚守。且叛军暴虐无道,失去民心,日渐衰颓,很快就要发生内乱,(那时)再攻打他便可不战而擒。与此同时,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打了几个大胜仗,进展十分顺利,因此他们二人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二人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但是,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唐玄宗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玄宗轻信谗言,对郭、李良谋置之不理,便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膺恸哭。
哥舒翰被迫于六月初四领兵出关,初七,在灵宝西原与崔乾佑部相遇。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崔乾佑预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于初八领兵与唐军决战。唐军以王思礼等率精兵5万在前,庞忠等率10万大军继后,另派3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两军相交,唐军见叛军阵势不整,偃旗欲逃,便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隘路。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了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唐军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这时,崔乾佑命同罗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唐军前后受击,乱作一团,有的弃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溃。黄河北岸的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溃散。哥舒翰只带数百骑狼狈窜逃,从黄河西渡进入潼关,潼关外挖了三条战壕,都是二丈宽一丈深,人和马掉进沟里,一会就填满了,后面的人就踩着尸体过去。唐军将近20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撤到关西驿,张贴榜文招揽失散的兵卒,想要继续把守潼关。吐蕃将领火拔归仁带着一百余骑兵包围驿站,进去对哥舒翰说:“贼兵来了,请元帅上马。”哥舒翰走出驿站上马,火拔归仁及众将扣头说:“元帅拥有20万兵马,一场战斗就把他们都抛弃了,有何脸面再见天子?且元帅没有见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吗?请元帅投降安禄山!”哥舒翰不从,火拔归仁就把他的腿绑到马肚子上,连同其他不顺从的将领一起投降安禄山。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战例,唐玄宗错误估计形势,拒绝采取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过早地出关反攻,结果造成人地两失,使平叛战争急转直下。崔乾佑潜锋蓄锐,诱唐军弃险出战;会战时,又偃旗欲遁,诱唐军进入伏击区,因而取得大胜
长安失陷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高仙芝和封长清采取固守的正确作战方法,使得远道而来的敌军想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却在李隆基面前说高仙芝和封长清的坏话,诋毁他们与安史叛军相勾结,所以迟迟没有与叛军正面交战,李隆基不经过仔细调查,竟然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朝廷失去了两员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将领!
之后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纪的哥舒翰统领潼关的军队拒敌,当时镇守潼关的军队有二十万!哥舒翰正确的判断了双方的形势,也认为坚守不出才是御敌之策,随着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对他们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杨国忠又在鼓动玄宗下圣旨强迫哥舒翰出战,哥舒翰在接到圣旨后知道此战必败,但慑于皇权的威严,不得已带兵出战,最后果然大败,自己也被手下绑赴敌营。
唐玄宗所在的长安得知潼关失守后一处混乱。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过一两个人,皇帝到勤政楼颁下制书说要亲征,众人都不信。这天,皇帝的禁军仪仗迁到了大明宫。傍晚,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编六军,多赏赐钱财,从马厩里挑出九百匹马,外面都一无所知。安史大军日渐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近侍从延秋门出逃。后来行到马嵬坡,六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缢杀杨贵妃,旋即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这一切后相当无奈,毕竟不是自己愿意退位的)
经过左藏,杨国忠想毁掉这些财宝不让贼兵得到,唐玄宗说:“贼兵得不到财宝就会搜刮百姓,不如把它们留给贼兵。”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
马嵬兵变
主词条:马嵬兵变
丙申日,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魏方进被一并杀死。国忠妻裴柔同及儿子杨晞、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陈仓被县令薛景仙杀死。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为朔方诸将所推而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节度使;李光弼被封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奉诏讨伐叛军。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27]
睢阳之战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是抗击、牵制安禄山叛军的著名城市攻坚战,史称“睢阳之战”。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以归、檀及同罗、奚兵十三万人南下,尹子奇为安庆绪手下之名将,率领大军扫荡河南,此时河南城镇纷纷陷落,惟有军事重镇睢阳未陷(睢阳即今商丘县地内)。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因宁陵城小,难以抵强敌,故张巡率兵3000自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入睢阳,与许远合兵共6800余人。尹子奇全力攻城,张巡率领将士,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之内打退叛军20余次进攻,连续战斗16昼夜,共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士卒2万余人,守军士气倍增。许远因张巡智勇兼备,于是自己守城,将作战指挥交张巡负责,自己担负调运军粮,修理战具等后勤保障工作,战斗筹划都出于张巡。[28]两人密切配合,使叛军久攻不下,只能围而不攻。
睢阳之战,张巡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后,终因病饿力竭,寡不敌众,城被叛军攻破,张巡及其部将36人遭杀害。苦撑了十个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个月之久,保江淮免于战乱十个月。而睢阳之战前后大小四百余战,张巡以不足万人之众,屡败贼兵,无一败仗,杀伤贼兵十几万人,而敌首领也非无能之辈,这从尹子奇被张巡射瞎一目,而又因为壮其义、爱其才,欲要招降张巡,可见不一般了。睢阳之战,尹子奇为报屡败损目之仇,使安庆绪前后大兵几十万人被张巡所牵制。如此方使唐朝能够反攻、使郭子仪能够从容收复两京。
当时,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西京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东京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
安禄山被杀
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五日 (1月29日) 夜,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串通,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侍卫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谁也不敢动。于是严庄、安庆绪持刀站立在帐外,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却没能摸到。他气急败坏地摇着帐竿大声喝叫:“贼由严庄。”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享年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
唐玄宗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继承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
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27]
邺城之战
唐至德二载(757)十月,在陕郡之战后,安庆绪仅率1300人从洛阳逃往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唐军遂收复洛阳城,并遣军攻占河内(今沁阳)等地,迫降安将严庄;陈留(治今开封)军民杀安将尹子奇归唐;唐将张镐率兵收复河南、河东郡县。但肃宗忙于迎太上皇还都,未及时遣军追击安军残部。安庆绪至邺后重整旗鼓,旬日之间,其将蔡希德自上党(今山西长治)、田承嗣自颍川(今河南许昌)、武令珣自南阳(今邓州),各率所部至邺城会合,连同安庆绪在河北诸郡招募的新兵,共约6万人。安庆绪忌史思明势盛,于十二月遣使至范阳(今北京城西南)调兵。史思明囚安庆绪使者,以其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被授范阳节度使;半年后复叛。
唐乾元元年(758)九月至次年三月,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各部唐军围攻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安庆绪部,与其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九路兵马被狂风惊散溃败。郭子仪军溃退至河阳桥,李光弼整军返回太原,其余节度使各回本镇,史思明重新占领洛阳。
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等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共领步骑约20万北进主攻安庆绪,又命李光弼、王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行动。十月,郭、鲁、季、崔等部先后北渡黄河,并李嗣业部会攻卫州(今河南卫辉),以弓弩手伏击而逐,大败安庆绪亲领7万援军,克卫州,诛杀叛将安庆和;旋又趁势追击,在邺城西南愁思冈击败安军,先后共斩其3万余人。安庆绪退回邺城,被唐军包围,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许以让位。
史思明率兵13万自范阳南下救邺城,先遣步骑1万进驻滏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声援。十二月,史思明击败崔光远夺占魏州(今大名北)后,按兵观望。二年正月,李光弼建议分兵逼魏州,各个击破史军,鱼朝恩不纳。二月,唐军围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四月不下,师老势屈。史思明率部向唐军逼进,并截断唐军粮运。三月初六,号称60万之唐军,布阵于安阳河之北。史思明亲领精兵5万与唐军李(光弼)、王、许、鲁等部激战,双方伤亡甚重。郭子仪率军继至,未及列阵,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两军皆大惊而退。唐军南撤却一退不可止,郭子仪部退保河阳桥。其余各节度使兵退归本镇。史思明收集部众驻邺城南,诱杀安庆绪及高尚、崔乾祐等,入城兼并其军,遂留其子史朝义守邺城,自还范阳。
此战,唐肃宗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
史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在安庆绪杀父称帝后,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不满。欲找机会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李光弼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副元帅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军九节度使大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乱事告终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
唐军从正面,唐军骑兵与回纥军从侧面,一起攻击数万叛军。叛军战败。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列阵于昭觉寺,唐军攻击叛军,杀伤了很多叛军,但是叛军军阵却不动。唐朝镇西节度使马璘奋击,突入叛军万众中,叛军抵挡不住,唐军乘势杀入,叛军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唐军再次击败叛军,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史朝义率轻骑数百向东逃走。唐军攻占洛阳城。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连连取得大胜。
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白鹿小镇住宿推荐?
推荐如下:
1.白鹿温泉山庄是温塘镇最豪华的度假村,住宿的价位也比较高
2.吉祥家园
住宿类型:农家乐
地点:彭州市白鹿镇白鹿村村委会附近
3.白鹿红月风情驿站
住宿类型:驿站
地址:白鹿镇左岸路96-106号
陕西商洛有哪些好玩的古镇可以推荐?
陕西,商洛。
位于陕西东南部,秦岭南麓,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始名于汉朝。
历史上商洛道为“秦楚咽喉”,是长安通往东南和中原诸地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商贸繁盛,人文璀璨。
在这片水土上,如今依然伫立着不少美好的古镇与村落,一起来看看,你去过几个?
1、云盖寺古镇云盖寺古镇,位于商洛市镇安县。当地人简称为“云镇”。这里街道两侧的建筑,有着别样的南方和四川民居风格。因古镇地处陕西南部,与四川和重庆接壤,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民居风格别有特色。
云盖寺镇始建于唐初,大感受年间已有初具规模的建筑群。自古以来,云盖寺古镇南接巴蜀,北连关中,是川陕鄂豫商人货物买卖的集散地。这里原有一座云盖寺,为唐僧人妙达所建立。由于修建时有云彩长年不散,建好才逐渐散去,因此得名“云盖寺”。明清时期进行重修,九楼十八殿,僧众千余人。
云盖寺古镇含前街、后街和半边街,原本有50多座“四水归堂”的四合院,但是现在留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先前的古街,被称为“前街”,多都是明清时期老老建筑,后来兴起的新街,多是原址重建的,则被称为“后街”。
古镇地处山区,人不多,安静闲适;微雨的时候,在石板路边上,雨水叮咚,别样惬意。
2、棣花古镇丹凤县的棣花古镇,是秦岭深处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镇,古时曾是“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六百里商於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古镇向来文风蔚然,早年因盛产棣棠花而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三过棣花曾留有“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的名句。如今也因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而出名。
古镇有着特殊的宋金时期风貌特色,西省现存的唯一金代建筑“二郎庙”就在于此,它也是全国仅存的3座金代庙宇之一,堪称金代建筑艺术的活化石。另建有宋金议和厅、宋金桥等景点,漫步宋金边城,宋金文化交融,感受塞上风情,见证兵戎相争的历史。
棣花古镇也是贾平凹小说《秦腔》的原型实景地,清风老街就在于此。这条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干净而整齐,街两边是仿古建筑,青砖、黛瓦、马头墙,古色古香。
3、漫川古镇漫川古镇位于商洛市山阳县东南,历史悠久的边陲古镇之一,素有陕西"南大门"之称。古时被称为丰阳关、丰阳川,古风犹存,被人赞曰:“漫川关,景色鲜,不似江南胜江南”。“朝秦暮楚”的典故源于此地。
作为陕西的小江南,素有“南通吴楚、北连秦晋”的“水旱码头”之称。昔日的漫川关曾有“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的辉煌,由于水运的发展,更成商贸重镇,当地居民“十户九经商”。
漫川古镇山水相连、两河夹川环抱,整个山势两边推开,有豁然开朗之感。古镇现拥有陕西保留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明清街背靠青龙山,面临靳家河,北窄南宽,外形酷似蝎子,又称蝎子街。
自北向南分为上、中、下街,上街以小作坊、手工艺为主,中街多为商业贸易,有会馆商号、骡马店、酒肆茶楼,下街以水旱码头往来搬运为主。古镇这三条平行的古街道,呈徽派风格,有着“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韵味。
古镇上的马王庙、关帝庙、双戏楼都别有特色,值得一看。另外古镇内另外还保留着古色古香的会馆,武昌馆、北会馆、陕西会馆等。
4、鞑子梁村鞑子梁位于洛南县石坡镇,又被称为石板古村。村子坐落的海拔1000米的山梁上,村里的房屋全部用山上的石板垒成,历经数百年至今有些仍在使用。这种石板结构的古村建筑在全国也非常罕见,是洛南原始民居的活化石。
村子始建于元朝末年,据说是由一些无心恋战的元兵残部所建,他们行至这里落脚,取材于山上的石板建成房舍,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后来当地人就把这个村子叫作“鞑子梁”。
古村共有5个院落群,石板房数十间。如今由于村民搬迁山下,大部分石板房已经废弃,只有少数几间在收获季才有人住。目前鞑子梁属待开发景区,村子保持着原貌,偶有自驾游客光顾。
鞑子梁具有“古朴、苍凉、宁静、壮美”的文化特色。植被良好,生长有黄栌、连翘等中药材,负氧离子高,适宜休闲度假、登山体验、文化采风。
5、前店子村位于山阳县漫川关镇。靳家河从村边穿流而过,宽敞的河湾犹如一座小小的盆地。
这里山环水绕,风光秀美,还有千佛洞、乔村仰韶文化遗址等多处人文景观,被称为“秦头楚尾”,是陕西和湖北旅游的重要通道。
走进村落,一片徽派民居便映入眼帘。白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的和谐组合,构成一幅江南水墨画卷。
据统计,这里的居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安徽安庆移民,原住民只占很少一部分。水运使这里成为古代商业贸易中心,随着大批徽商的涌入,逐渐形成了徽派建筑风格。
6、朱家湾村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位于秦岭南麓牛背梁脚下,自然风光优美,田园风情迷人;民风淳朴敦厚,地方文化丰富。
在秦岭南麓乾佑河的源头,清澈的河水环村蜿蜒,掩映在山坳中的农家院落,不时升起袅袅炊烟,宛如水墨画廊一般。
这里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植物资源丰富,气候差异形成了“十里不同天,一天历四季”的气候变幻。由于海拔较高,朱家湾村年平均气温在十几摄氏度,气候宜人,非常适宜居住。
走进这里,古朴的气息迎面而来,道路两旁的土墙篱笆、石磨瓦罐、柴垛耕具……一副农耕田园风。低矮的土墙上,废旧的自行车、火盆,木桶、缸、瓮等老物件装饰其中,美好且浓郁的乡土气息。
朱家湾还种有大片的向日葵,7-9月葵花盛开,一片金黄,煞是好看。
7、太子坪村商南县金丝峡镇太子坪村,地处金丝峡景区核心腹地,碧水绕村,桃红柳绿,如桃源般的村落。
据《商南地名志》记载,说后唐五代后蜀时苏娘娘在此生子,恐被人陷害,设一假坟以掩人耳目,取名太子坟。后来,因觉地名名字中带个“坟”字晦气,故将太子坟改为“太子坪”,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村落里,一幢幢依山傍水的陕南民居雕梁画栋,一户户独具特色的农家小院尽显民俗风采,一条条整洁平坦的通村入户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处处独具特色的蓝瓦、白墙徽派农家乐建筑群掩映在绿树红叶丛中,姹紫嫣红的户间花坛竞相开放,河道旁成片的绿竹挺拔吐翠,清澈的河水碧波荡漾,层林尽染的山间瓜果飘香,别样的美好风光。太子坪村,还被入选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发表评论